来源:金华日报 张海滨 郭军新 2012-5-11
在东阳市湖溪镇白水口村前山自然村,有一个由一对父子接力34年打造的农民公园。34年前,村民吕福根开始在村边的松屏山上建造农民公园。7年前,老人去世,二儿子吕正良接过了担子。为了建造公园,吕正良夫妻俩一直住在山上。
造公园的钱,是人们你五十我一百地捐起来的。他们的名字都被立在了功德碑上。不久前,吕正良收到了一笔1.3万元的捐款,是到公园来玩的游客捐的,他没有留下姓名。
造公园的钱,是你五十我一百捐助起来的
5月2日,记者来到东阳湖溪前山村松屏山的公园门口时,吕正良正和木工们一起修缮山门,他和妻子陈金仙主要负责搬运建筑材料。
由于公园建在松屏山上,因此又叫松屏公园,不过,当地村民更喜欢称其为农民公园。“父亲临终前对我说,松屏公园刚刚有了规模,你要接下去建设。”为了父亲的遗愿,2005年,吕正良接过公园建设的重担。
“到去年底,我手上花了七八十万元,基本上都是前来公园游玩的人和附近村民捐助的。个人捐助的数目不大,但是积少成多。到去年为止,最大的一笔捐款是湖溪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张阿龙捐助的5000元。”吕正良说,不久前,收到了一笔1.3万元的捐款,是到公园来玩的游客捐的,他没有留下姓名。
走近山门,记者看到,上山的石阶旁排列着18块功德碑,上面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捐款金额,捐款的数额基本上以50元、100元为主。有的捐款人没有留下姓名,捐款人就写成无名氏。
吕正良说,这18块功德碑是父亲吕福根立的。自从他接手以来,捐款数额已有七八十万元,他准备在修好山门以后,也在山下立功德碑,把捐款情况进行公开。
“我们兄弟三人,以前父亲造公园的时候,主要是哥哥在山上帮忙。”吕正良说,“我也是泥水工,不过那时候我常到东阳市区一带打工赚钱,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接过建设公园的担子。”
吕正良的妻子陈金仙说,在刚接手公园建设的时候,吕正良心里很没底,因为家里什么积蓄都没有,而造公园,单单建筑材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要把众多的建筑材料运上山顶,运费更让人吃不消。比如说沙子,一车沙子运来,沙子钱只有150多元,但从山脚到山顶的运费却要四五百元。
村民和游人的支持让吕正良找回了信心。村民说,只要公园里需要帮忙,吕正良叫一声,大家都会来帮忙。
正在修山门的木工吕惠良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支持吕正良的,不管什么时候,他都随叫随到,平时来帮忙,他都不肯收工钱。这让吕正良和陈金仙心里又感动,又过意不去。这次修缮山门,由于工期比较长,陈金仙就坚持要给吕惠良算工钱。
在公园里,还有从千祥、横店过来的“义工”,他们在这里一帮就是两三个月,不但参加义务劳动,而且还给吕正良夫妻带好吃的。
父亲临终嘱咐儿子把公园建好
今年46岁的陈金仙是东阳市城东街道斯村人。23岁那年,陈金仙慕名来找吕福根看病,认识了吕正良。那时候,吕福根一边帮人看病,一边建设公园,陈金仙看了深为感动,就常来帮忙,时间久了,就与吕正良谈起了恋爱。4年后,两人结了婚。
对于吕福根的事情,陈金仙比吕正良还了解。吕福根家境贫困,15岁时就跟人外出学手艺,主要是做建筑活,但是吕福根很好学,在外面还学会了识草药、行医。而且,他在给别人治病时立下规矩:穷苦人看病不收钱,其他人要给就给,给多少自愿。
造农民公园的念头是1978年冒出来的。那一年,吕福根回到家乡,看到松屏山光秃秃的,他就想着要把这座山建设成一座农民公园。他说,这样可以让前来求医的人多呼吸新鲜空气,到山上转转,还能锻炼筋骨。
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前来就医的人,得到了他们的支持。吕正良告诉记者,到现在,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,但是,当年很多父亲给看过病的人依然会经常来公园转转,捐款资助公园建设。
对于吕福根想造农民公园的想法,当时的郭宅镇政府十分支持,专门下发文件,并成立公园筹建委员会。后来,又任命吕福根为公园管委会主任。大家在吕福根的号召下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1997年,前后投入总计达300多万元的松屏公园经东阳市旅游局批准成为公园。
修建好公园后,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,这让吕福根很欣慰。然而,吕福根还想继续建造钟鼓楼、天门等景点,但岁月不饶人,2003年,他在造了天门后,一病不起。
2005年去世前,他把二儿子吕正良叫到床前,说:“我一生都在为建造这座公园努力,这座公园是属于国家的,但还没有建设好,你要继续把它建造好。”
我就想凭借自己的能力,尽力把这公园建设好
从此,吕正良放弃外出打工,在公园里一干就是7年多。
从2007年开始,为了方便修建公园,吕正良和陈金仙就住到了山上。山里的条件比较艰苦,办公室里只有几张课桌和椅子,墙壁上挂着吕福根的照片、生前获得的奖状和证书。吕正良说,他觉得父亲一直在看着他,他一定要把公园建设好。
当年,吕福根在山上建的一些设施,主要以木结构为主,多年的风吹雨打后,部分已经发生腐烂、坍塌,因此,吕正良就从重修这些设施起步。
建造在半山腰的望松亭,又称六角亭,是吕正良修缮的第一座建筑物,耗时半年,花费16000余元。随后,吕正良又开始修缮山顶倒塌的钟鼓楼,用钢筋水泥代替原来的木结构。耗时3年,花费二三十万元。
“修公园,最难的就是运送建筑材料,因为从山脚到山顶,一共有1490级台阶,各种建筑材料都要靠人工一趟一趟搬上去。”陈金仙说,为了节省运费,开始的时候,建筑材料很多都是吕正良和妻子一趟趟挑上去的。从山脚到山顶,走一趟要四五十分钟,一般人一天最多只能挑7趟,吕正良却要挑8趟,硬是一点点把沙子、钢筋搬到了山顶。
后来,吕正良雇了外地的骡子来拉,但是运费惊人,修一个平台,运费就花了2万多元。为了省钱,吕正良还养过骡子。在为公园当了3年搬运工后,骡子老迈,只好卖掉。吕正良说,过几天,将有一批新的骡子过来运送建筑材料。
“我父亲一生的心血全部都花在这个公园上,如果没人管理的话,这个公园很快就荒废了。我就想凭借自己的能力,尽力把这公园维护好,建设好。如果有条件的话,还要做一条公路上去,让汽车能一直开到山顶。”吕正良说,他和妻子做的是很普通的事情,最该感谢的是附近的村民和前来公园游玩的人,因为建设公园的资金是大家捐助的。
|